
文/易冬梅
2022年8月23日,農歷處暑。重慶市江津區已經經受了近兩個月的連晴高溫極端天氣。人人都覺得酷暑難耐。
當天早上9點剛過,太陽已經讓人感到火辣辣的灼熱。按照離休干部“一人一策”每月上門走訪的要求,我們頂著烈日,來到了鼎山街道東城家園小區看望離休干部楊治乾,給他送去水果、牛奶等清涼慰問品。
已經93歲高齡的楊治乾老革命因腸胃、腦梗等問題,身形非常清瘦,加之背部有些佝僂,整個人看上去羸弱不堪。這位當年江津石門地區地下黨組織的“宣傳員”,如今是區委宣傳部離退休干部中最年長的一位。
楊老雖說身體不太好,但精神狀態還不錯,始終還保持著革命前輩特有的氣質。
當我們一踏進老革命的家門,他就拄著拐杖,顫顫巍巍地迎面走過來,親切地招呼我們。每當他稱呼我們這些晚輩為“同志”的時候,我總感覺得到老人家始終把黨的革命傳統牢記心間,也能展現他一生跟黨走的堅定信念。
交談間,楊老饒有興致地給我們擺起了自己的革命經歷。一幅幅險象環生、艱難困苦的畫面隨著老革命的講述,又浮現在我們面前。
楊治乾1929年12月出生在原江津縣石門鄉金龍村一個小商人家庭。家里有兄弟姐妹9人,他排行老大。父母做點小生意賺的辛苦錢,雖說是杯水車薪,但尚且能維系家里的基本生活。
他自幼讀書勤奮刻苦,求學期間一直成績優異。1948年,他從省立北碚師范學校畢業后,在原江津縣羊石鄉小學當上了小學教員。他心想著只要教好書,就會多一份收入,也能讓家里的日子好過一些。
然而,現實卻事與愿違。隨著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全面內戰,苛捐雜稅日益沉重。楊治乾教書的微薄收入也被學校反動管理層盤剝得所剩無幾。
如此一來,全家的開銷捉襟見肘,家里人的生活每況愈下。就在這時,他的母親生病了卻久拖不治而撒手人寰,丟下家中最小的九妹嗷嗷待哺,被迫送人抱養后也不幸夭折。
經歷這一連串的變故,楊治乾不禁感嘆命運的不公,更對這個民不聊生的社會和腐敗無度的政府產生了無處發泄的憤懣,對自己以后的路該怎么走也感到彷徨。
1948年的盛夏,楊治乾在老家祠堂里偶然碰到了國立江津師范學校的同學楊恩儔。兩個老同學一見如故,促膝交談,分外高興。楊治乾的人生也在此發生了轉折,走上了一條新路。
原來,楊恩儔此時已經是一名中共地下黨員,聽聞楊治乾同學的近況后很是心痛。為了開導同窗好友,楊恩儔耐心地給楊治乾分析起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形勢,講起了革命道理,宣傳了共產黨的主張。身處迷霧中的楊治乾聽了老同學的一席話,讓他看到了光亮和希望。一時間,他郁悶的內心變得開朗,臉上也露出了久違的微笑。
從那時起,楊治乾心里變亮堂了: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這一輩子只有跟著共產黨走才能獲得新生,家里人也才能有新生活。
1949年初,在楊恩儔的幫助下,楊治乾來到了石門鄉曹氏興仁小學任教。在這里,他悄悄閱讀了《論聯合政府》《新民主主義論》等進步書籍,思想覺悟有了很大提高。
地下黨組織也時不時地組織學校的進步老師教唱和演出“插秧謠”“你這個壞東西”“我們都是窮朋友”等曲目,宣傳和發動群眾,揭露國民黨反動派丑惡嘴臉。這些曲目也深受進步師生和農民群眾的支持和歡迎。這一時期,楊治乾更堅定了一生跟著共產黨的信念。
此時,楊治乾也知道了老同學楊恩儔就是在這所學校建立的地下黨組織的負責人。在同學幫助下,楊治乾見到了津北地下黨負責人凌照遠同志,并多次聆聽他們傳達最新解放戰爭形勢,學習黨的最新政策,準備為迎接江津解放與敵人作最后的斗爭。
年僅19歲的楊治乾再也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主動遞交了入黨申請書。經過考察、談話和宣誓,1949年4月,楊治乾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共產主義戰士。
因為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楊治乾入黨后黨組織安排他做抄寫和傳遞秘密文件等工作,成為石門地下黨組織一名得力的“宣傳員”。
“那時候,我們干地下工作相當驚險。國民黨反動分子經常用恐嚇、盯梢等辦法,對革命活動進行清查、破壞和搗亂。我們在工作中也十分小心謹慎,常常與敵人斗智斗勇?!敝两?,楊治乾回憶起做地下工作的經歷仍是記憶猶新。
解放前夕,楊治乾在內的學校地下黨員們工作任務更多、更艱巨。他們白天堅持正常上課,夜深人靜時就著一盞昏黃的煤油燈,一遍一遍地譽抄著黨的各類宣傳品。
很多時候,他們熬了一宿剛剛完成任務,天邊已經露出了“魚肚白”,顧不上休息又要迅速藏匿好資料,并且設法送到石門、金龍、白沙等地的交通站。超負荷的工作中,大家從沒有感到疲倦。想到黨領導人民即將迎來新中國,所有人渾身充滿了力量。
楊治乾還記得一次十分驚險的經歷。一天深夜,同志們正在井然有序地譽抄文件、資料,突然耳邊響起了“嚓嚓”推動木門的聲音。
“不好,有情況”。大家意識到危險臨近,立刻吹滅煤油燈,手里拿起板凳和鐵鏟,凝神屏息地側立在門后,準備與“不速之客”來一次“你死我活”。
此刻,空氣中也充滿了劍拔弩張的氣氛。門外的人似乎察覺到動靜,估摸著屋內的人有準備,便沒敢硬沖,只停留了一會便暗自離開了。
隔了好一陣,大家長噓一口氣,摸黑收撿好了文件、資料。
那一晚,大家睡意全無,你一言我一語地小聲交談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對革命勝利的期盼,共同迎來了又一個黎明。
楊治乾腦海中對那次用金匾保護文件的經歷也是永生難忘。
當年夏季的一個深夜,楊治乾和同志們趁著夜色轉送秘密文件。從興仁小學出發,大家一路小跑趕了十多里路到了金龍場。大家環顧四周無人,小心翼翼地把文件放置在約定的楊家祠堂高掛的金匾后面。
他們返校的半路上,突然雷聲轟隆,狂風大作,瓢潑大雨一泄如注。
此刻,一個念頭在楊治乾腦海里閃過:金匾上的文件會不會被淋濕?會不會掉下來?
于是,他們決定冒雨返回去查看。
這一看可把大家嚇得夠嗆。只見,金匾上的燙金箔紙不知什么時候被人用刀刮掉,紅色字體都顯露在外了。
“糟糕,秘密文件可能被發現了”。大家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兒,懷疑已經中了敵人的埋伏。
楊治乾十分沉著,很快冷靜下來。他二話沒說,站上桌子,手一抬剛好夠到匾額后面。他連忙用手一摸,立馬喊道:“不要慌,還在”。頓時,大家才長長舒了一口氣。
1949年11月28日,江津解放了。同年12月初,在黨組織統一安排下,楊治乾與其他地下黨員們一起參與接管了地方政權。
不管是站崗、放哨,還是為迎接西南服務團進入江津城做各種準備工作,楊治乾都精力充沛、干勁十足。
面對新工作和新生活,楊治乾更多地感恩黨的教導和培養。他的心里更加堅定了一生只想跟黨走的信念,一心想怎樣才能為黨和人民做更多貢獻。
不久,楊治乾來到了江津縣委辦公室工作。作為一名地下黨曾經的“宣傳員”,楊治乾干起辦黑板報、刻鋼板、油印資料等等工作更是得心應手,承接的征糧、減租退押、土地改革等重點工作也完成得巴巴實實。他還因為在白沙槽坊街火災搶險中表現突出,榮立過三等功。
此后為黨和人民工作的幾十年里,楊治乾先后在江津稿子區、石蟆區、縣委宣傳部等單位工作過。不論身處哪個崗位,從事什么工作,只要是黨交給的任務,楊治乾總要兢兢業業、盡心盡力地去保質保量地完成。
上世紀50年代,楊治乾先后在稿子區、石蟆區任副書記。稿子鄉是全江津縣最好的糧食生產區。為了切實解決群眾吃飯問題,提高水稻產量,縣里把試點推廣栽種早中稻的任務交到了這里。
楊治乾帶領區鄉干部們來村里蹲點,在農戶家中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大家住的是農戶家里的土胚茅草房,周圍的墻壁四處漏風。白天和農民一起下地勞作,回到住地還要自己去擔水。晚上則圍坐在一起討論早中稻試種的經驗。
那時的農村生活條件還比較困難。楊治乾每月要把作為工資發放的糧票全數交給農戶辦伙食。有時,大家各啃一個苞谷就算過一頓。
經過大半年的實地蹲點調研,楊治乾提出了因地制宜選栽中稻的改進辦法,對水稻栽種的方法和技術也提出了具體指標。
不出所料,“一窩七八片、橫順一腳板”的密植技術初見成效。農戶栽種的水稻不僅大獲豐收,還如期完成了國家征購任務。
一時間,楊治乾帶頭摸索出的水稻栽種經驗在全縣得到充分肯定并大面積推廣。
1960年時逢困難時期,楊治乾在縣委宣傳部擔任理論教員,承擔了“工農學哲學”試點任務。他們運用了精神反作用于物質的觀點,編寫了通俗易懂的課本,組織群眾用正確的思想武裝頭腦,發動群眾自力更生挖甘田、大種“洋大頭菜”(一種高產塊根植物)和紅苕、瓜菜等。群眾有了糧吃,饑餓、浮腫等問題才得以迅速改變。
1978年左右,楊治乾在縣委宣傳部任副部長,分管理論宣傳和文明創建工作。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全縣上下組織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當時,縣委宣傳部并沒有相關紙質文件,只有上級口頭傳達的會議精神。
怎么講?講什么?講得不準確怎么辦?一道道難題擺在楊治乾副部長面前。
“這是黨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一定要讓會議精神和黨的政策準確無誤地及時傳達到基層干部群眾中去”。面對艱巨的任務,楊治乾下定了決心。
“抓頭頭、頭頭抓”。楊治乾思考好了辦法后,立即組織筆手集體整理好統一的宣講稿。同時發動各個單位推薦報告員,在全縣成立了一支由100多名報告員組成的宣講隊。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h委宣傳部組織宣講隊員集中培訓,統一宣講內容和宣講口徑,一再要求宣講隊員要把會議精神和黨的政策講準確、講透徹、講明白。
經過培訓后的宣講員們按分工到各自片區向基層干部群眾進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專題宣講。用最短的時間,把會議精神和黨的最新政策宣講到了農村基層。特別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政策受到基層干部群眾的熱烈歡迎和衷心擁護。
“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楊治乾按照縣委宣傳部的要求,把分管的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也抓得有聲有色。特別是在抓五講四美活動時,辦學習班、抓青少年德育教育、提升群眾文化素質,利用會議、廣播、電影、板報等對社會上涌現的好人好事進行宣傳推廣等等工作都傾注了楊治乾大量的心血。
當時,縣日雜公司主動給五保戶清洗更換木床和鋪蓋,改善老人居住條件的事跡得到廣泛宣傳和弘揚。該公司還被評為縣級文明單位。全縣也涌現了日雜公司等一大批先進典型。一時間,全縣上下掀起了講文明樹新風的熱潮。
1983年離休后,楊治乾并沒有停止對黨和人民事業的關心、關注和努力。他一直堅持筆耕不輟,先后撰寫了《李家壩曹氏興仁小學地下斗爭的回顧》《全心全意為民謀利》等回憶文章,為江津的地方黨史編撰和基層干部教育提供了真實資料。離休以來,他還八次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或先進工作者。
近些年來,楊老更是憑借著頑強的毅力,在戰勝一次次病痛之余,還在關心、關注著江津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創建全國文明城區等事兒。
他多次對我們講:“黨的事情永遠不能忘,革命理想永遠不能丟?!边@應該就是他只想一生跟黨走的最好印證吧!
(作者:易冬梅,系中共重慶市江津區委老干部局副局長、江津區作家協會會員)